从清末到解放的连环图画(一)

作者:阿英上一篇下一篇

选自《中国连环图画史》

阿英著

由于单页的年画连环图画打开了先路,为人民所喜爱,到了清末石印输入以后,就产生了石印年画,因为成本减低,很快得到了发展。

石印连环画开始于“回回图”。

所谓“回回图”,就是每一篇都插图,每一回都插图的意思。如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刻印的《聊斋》、《今古奇观》、《三国》、《水浒》、《红楼梦》,就是这“回回图”最早的本子,笔法工细。

就在这“回回图”为读者所喜爱的影响下,在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石印连环图画的第一部书,朱芝轩的《三国志》,就由文益书局出版了。

这是一部有两百多幅的连环图画,用原来的回目作为说明。但事实上连环性还是不够的,也并不通俗。一回小说,一两幅图,怎样能连环得起来呢?

但开始的几部,就是这样画出来的。

直到民国以后,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连台《诸葛亮招亲》、《七擒孟获》,朱芝轩才又约了刘伯良、李澍丞,根据舞台上活的形象,制作连环图画。这就比过去通俗,并具有连续性。不过,那时的配景等,还完全仿照舞台的样式,不画真实背景,道具也还是用马鞭当马,布帐作城,桌子当桥或山。

以后就逐渐发展到在画面上幅加说明文字,这样就更得到了读者的欢迎。第一部加说明文字的,是刘伯良的《薛仁贵征东》,根据小说画的。

往后又发展到画民间故事。

真正得到巩固与发展,是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前后。这时,不但从事绘图的人多了,有的还具有比较好的技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读者一看到他们的画册,就感到亲切而熟悉,认得出是谁的作品。画得最多的是赵宏本,他的创作,在当时也比较进步。

这时连环图画的主要内容,是神怪和武侠。这和当时流行的美国和国产武侠电影、京戏与地方戏舞台上扮演的连台神怪戏关系是分不开的。和当时的黑暗政治,帝国主义压迫的加紧,人民的苦痛,也都是有不可分离的联系的。

当时对连环图画的称呼也不统一,北方叫“小人书”,两广叫“公仔书”,浙江叫“菩萨书”,汉口叫“牙牙书”(即孩子书的意思),上海叫“图画书”,一直到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一部《西游记》,定名叫做“连环图画”,大家才统一地叫起来。

《三国志演义全图》,朱芝轩绘,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上海文益书局版,四册一函,原版书牌有“同文书局原本,百新公司影印”。

一九一八年,上海月桂第一台上演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轰动沪上,连环图画《狸猫换太子》应运而生。

二十世纪初,连环图画的形式逐渐定型。一九二七年三月,上海世界书局刊印陈丹旭所绘《连环图画三国志》,接着又刊印《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岳传》、《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封神传》,均以横八开有光纸印制。自此,“连环图画”正式成为这一类读物的名称。

《连环图画三国志》(陈丹旭绘)

《连环图画水浒》(李澎丞绘)

《连环图画封神传》(陈丹旭绘)

《连环图画岳传》(陈丹旭绘)

“民间故事连续图画”丛书封面。

《武松与潘金莲》

《西厢记》

《卖油郎与花魁女》

《十三妹》

《秦香莲与陈世美》

“历史故事连续图画”丛书封面。

《孟子》

《梁红玉》

《赵子龙》

《薛仁贵征东》,刘伯良绘,全六十集,每集三十幅,上海有文书局一九二〇年出版。

赵宏本的连环图画。

《戚继光》(全球书局版)

《云海争奇记》(联益社版)

《忍无可忍》(福记书局版)

《秋海棠》(福记书局版)

《文武财神》(华商书局版)

上一篇下一篇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3]0513-D4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第海110202号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神州共享 京ICP备09053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