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侠风
中国的武侠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司马迁便《史记》中专门为侠客义士立传,其名曰《游侠列传》。后世武侠文化不断发展,近代的武侠文化在影视的推波助澜下,更是熠熠生辉,“功夫”一词响彻宇内,在国外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个人看来,代表着古代武侠文化最高的成就的文学作品当属《水浒传》。《水浒传》虽是一部以描写农民起义的故事,可其中人物的忠肝义胆,侠义心肠和现在武侠精神并无两样。
武侠小说方面,最为代表的人物当属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所创作的武侠小说;影视方面,代表作品有金庸、古龙、梁羽生等的武侠小说所改编的,以及《卧虎藏龙》、《精武门》等影视剧作;在游戏方面则多是仙侠类,如《诛仙》、《完美世界》《仙剑奇侠传》等。
金庸等小说、影视、游戏等都是后起之秀,在民国时期,武侠连环画却大行其道。即便是根据武侠电影改编绘画的连环画简陋不堪,人们还是在书摊前看得津津有味,回味心中的英雄,在没有电影可看的地方,这类连环画就是电影的替代品。茅盾对当时的武侠连环画有过这样的描述:“现在凡是神怪的无效旧小说,不论好歹,差不多全已有了‘连环画图画’的本子,其次如《火烧红莲寺》一类的电影片子(连环画图画小说本子的《火烧红莲寺》是根据了《火烧红莲寺》的影片改制而不是根据那小说《江湖奇侠传》);这两项都是一种书有两三个不同的连环图画本。”茅盾又在另一篇文章说:“一九三零年,中国的武侠小说盛极一时。自《江湖奇侠传》以下,模仿因袭的武侠小说,少说也有百十来中罢。同时国产影片方面,也是武侠片的全盛时代;《火烧红莲寺》出足风头以后,一时以‘火烧……’号召的影片,恐怕也有十来种。”随着“火烧”武侠影视的盛行,武侠连环画紧随其后,出现一系列的“火烧”连环画,如《火烧太师府》、《火困幽魂谷》、《火烧双龙山》等。
民国连环画鼎盛时期,武侠类题材的连环画为大众所喜爱,依云在1932年9月《现代出版社》第4期中发表的《说到孩子的教育》这篇文章中这样说到:“在各街头各弄堂尾的许多许多小书摊,围坐着的都是什么人?为什么孩子们都爱把书包丢在墙角里,津津有味地读杀、杀、杀,飞剑,葫芦等小书?把小小的茁着求知的芽儿底向上浪费、蚀耗!”
其实小人书不仅是小孩喜欢看,大人也同样喜欢看。书商为了牟利,近而为了满足读者的口味,多出版读者喜爱看的题材,如此便造成了民国连环画中的武侠题材所占比例连年居高不下。虽然在国家图书馆中为《民国连环画阅览室》挑选素材时,为了展示民国连环画的全貌,使各类题材都能在阅览室中呈现,因而本着去粗取精的精神,所以在面对大量的武侠连环画(粗略估计,可能一半左右都是属于武侠题材)时刻意避免过多挑选武侠题材。即便如此,但是从现在的阅览室中各类题材的数量来看,武侠类题材竟也还是最多的。据2008年《美术观察》中宛少军所发表的《民国时期连环画的社会形象》一文的中数据分析,也可看出民国连环画中武侠题材所占比例颇多。
(摘自2008年《美术观察》中宛少军所发表的《民国时期连环画的社会形象》)
另外从许多连环画书里公布的新书预告名目中,仅仅从名字上来看,就可看出某某侠某某侠之类的书名之多,如果再加上那些书名上看不出是武侠题材的武侠连环画,恐怕有些武侠连环画会占去名目的半壁江山,如联益社出版《卜氏双侠》新书名目预告名目中即可管窥一斑。
(联益社《卜氏双侠》连环画后新书预告单)
由于青少年是连环画的主要读者群之一,出版商为了迎合这一群体,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武侠连环画直接以“某某小侠”为名,让青少年读者和连环画主角产生共鸣。这兴许也是小学生为什么丢掉书包,在书摊前看“杀杀杀”“飞剑”连环画的原因了。
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大师皆出生在民国时期,少年时期也都在民国时期,不知是否也在街头巷尾的小书摊上把课本丢在一边,忘我地看小人书。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虽然对连环画进行整改过,但武侠类连环画依然盛行不衰,不知他们是否是从小就受到连环画的“熏陶”,所以后来在武侠创作上有了如此高的成就。如果他们真的是从小就受到武侠连环画的“熏陶”,而今他们的作品都被改编成连环画,不知看到自己熟悉的小人书,是否会有别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