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历程及收藏价值

作者:张忠民上一篇下一篇

摘要:简要介绍连环画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新时期中国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深层原因和它正在以其它艺术形式、文献类型进入图书市场的现状,阐述旧版连环画淡出图书市场的必然性和它的收藏价值。

关键词:连环画卡通发展史收藏价值

中国连环画是一种以多画面连续表现一个故事或事件的绘画形式,并配有相应的文字,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献类型,在中国美术史上曾有过它的辉煌和地位。

中国连环画根据画种和表达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单色、彩色、漫画、木刻、剪纸,影视等类型。其题材大都是根据文学作品移植、改编和原创,也介绍名人事迹,传播历史、地理、科技和政法等方面的知识。由于题材丰富多样,艺术形式一般又具有通俗普及的特点,长期以来以特有的群众性、文娱性和知识性而拥有众多的读者。它的主要读者是少年儿童,成人读者也极为广泛。连环画又俗称“小人书”。在共和国时代成长起来的几代人可以说是看连环画长大的,与其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中国连环画在体裁上,根据篇幅可分短篇(60幅以下)、中篇(60~100幅)和长篇(100幅以上),还有的以几册、几十册连续表现一个题材的画库和套书。它的开本是多样的,如64开、60开、48开、24开、20开、16开等,本文所述的中国传统连环画是特指以64开、60开本为代表的小开本连环画。

1、中国连环画的发展史

中国连环画有其悠久的历史,最早见于我国的古代汉画石像、敦煌壁画、古代年画与砖刻中常使用一些连续的绘画形式,显示出连环画的雏形萌芽状态。我国最早、最具有代表性的连环画当属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上的《土伯吃蛇》和《羊骑鹤》。在明、清、民国时期得到演变、发展,日臻成熟。尤其是民国时期,印刷事业更趋发达,采用胶版、影印,彩色印刷技术促进了连环画的繁荣。茅盾在《连环图画小说》等文中曾有过描述,认为当时遍布上海街头的连环画书摊,无形中成为最受上海民众欢迎的活动图书馆,也是最厉害、最普遍的民众教育的工具!不过,当时连环画主要是根据旧小说、戏曲和电影编绘而成,内容大都宣扬神怪武侠、诲淫诲盗和封建迷信。出版者主要为了营利,作品多粗制滥造,印制低劣。也有一部分连环画家的创作态度较为严肃,如上世纪30年代上海朱润斋绘的《三国志演义》,注意描绘的真实性,使连环画开始摆脱了戏剧舞台式的画法。还有些连环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旧社会黑暗势力,或是歌颂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人物。40年代上海赵宏本的连环画即为一例。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都以揭露、批判和幽默受到广泛欢迎。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中国连环画快速发展的时期,连环画的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已成为适应普通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普及画种,从1925年到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连环图画三国志》等五部长篇连环画,封面均有“连环图画”字样,这是“连环图画”一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中国的连环画发祥地是上海,上海也成为了编绘出版连环画的中心。

在解放区,油印、石印和铅印的画册、画报广泛流传,连环画发挥的宣传教育作用尤其突出。古元、力群等用木刻连环画表现人民的斗争事迹。莫朴、吕蒙、亚君合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至今仍不失为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深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连环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1.1 1949年-1956年,中国连环画的新生期

建国初期,政府为抵制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连环画,把发展新连环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所以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投入也比较大。在发展新连环画的过程中,把提高文学脚本的思想性提到重要地位,改变了旧连环画由作者随编随画的草率做法。在形象描绘上注意人物性格的表现。在题材上不断拓宽选题面,古典名着、戏剧故事、英雄人物等等都成为连环画创作、改编的范围。在那段时期不断出现了富有教育意义并真实感人的好作品,如刘继卣的《鸡毛信》、《东郭先生》,王绪阳、贲庆余等的《童工》、《我要读书》华三川的《王孝和》等。

由于连环画是一种普及性及强的特殊画种,与国家宣传政策、普及文化的需要相吻合,便于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所以新中国成立后连环画一直受到宣传部门的重视,并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宣传工具。40余年前,新中国处于一个极端困难和空前激情并存的时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出版了一批如:《鸡毛飞上天》、《钢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新结识的伙伴》、《攻克水下堡垒》、《水乡的春天》等都是当年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记实性连环画,尽管今人对那个岁月的回忆也有着难以忘怀的痛苦,可这批连环画反映和宣传了建国初期人民群众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那种高涨热情和献身精神,在全国造成极大影响。这期间,全国累计出版连环画一万余种,印数多达2亿6千万册。

1.2 1957年至1965年,中国连环画的成熟期

一批内容健康向上,艺术上有鲜明特色的作品纷纷涌现。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作品有赵宏本、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叔晖的《西厢记》、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贺友直的《山乡巨变》、王弘力的《十五贯》、丁斌曾与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等。代表中国传统连环画的有《三国演义》(60册)、《水浒》(30册)、《岳飞全传》(15册)。中国现代连环画艺术继承了古代绘画、民间绘画的优良传统,注意骨法用笔,讲求神韵,以传统线描为主来表现内容。这期间的连环画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占主要内容,出现了像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这样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民间风格的作品,并在技法上取古代陈老莲“博古叶子”及明清木刻版画画法,古为今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该作品赢得了1984年瑞士第一届连环画节特别荣誉奖杯。王叔晖的《西厢记》,则采用“兰叶描”和“界画”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还有一些画家大胆地吸收苏、欧国家的绘画技巧,极大的丰富了连环画的表现手段,如华三川的《青年近卫军》、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运用了铅笔素描或钢笔素描技法。在那个年代,连环画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说我国上个世纪50-70年代的青少年是伴随着连环画度过他们的启蒙时期,它也伴随着一代代青少年走过了他们的成长之路,影响他们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3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连环画的低谷期

“文革”期间,一大批连环画作品被打成“毒草”,一大批作者也横遭迫害。从1966年至1970年的5年多时间里,全国几乎没有出版过连环画。由于有关高层认识到连环画的特殊传播作用,并明确表示要恢复连环画的创编工作。1970年上海出版了一本《智取威虎山》的“样板戏”连环画,1973年全国美展上展出了97套连环画,这些作品的选材是极其狭窄的,大都为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样板戏”连环画。其主要表现的是紧密为政治斗争服务,为文革运动服务的有关题材。如《马克思刻苦读书的故事》、《列宁在一九一八》、《英雄的大庆工人》、《大寨之路》、《决裂》、《带响的弓箭》、《塘边脚印》、《血防线上》、《青春火花》、《海英》等,但形式都比较呆板,主要表现为:一是连环画大都以“毛主席语录”为主导;二是作者不署真名,大多托名集体编绘;三是表现手法多受“样板戏”连环画的影响,贯彻所谓“三个突出”的原则,图解政治口号,形象程式化、概念化、脸谱化,人物活动多采用京剧亮相式的造型动作,追求舞台效果。如撇开政治因素,就艺术技巧的表现上而言,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究其原因大致为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各地成功地调动了优秀的连环画家和其它画种的优秀画家,他们根据不同内容和自己的擅长,采用了更为丰富的手法,除传统的单线白描手法外,还运用了如国画、素描、水粉、水彩、油画、木刻和剪纸等技法。这期间出版了1500种连环画。

1.4 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连环画发展的重生期

新时代,新时尚,新经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规律已迫使绝大多数的人较少有幽雅的心境去读大部头的文字作品,而连环画的简捷、凝炼恰恰吻合时尚的需求,它既能概括提供文学作品的脉络、要旨,又有由连环画家用“画语”勾勒的艺术化的既成形象,因此,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群。这样,使大批名家名作涌现了出来,这是连环画出版的又一辉煌时期。他们大都是中青年连环画家,基本功扎实,起点高,思想活跃,勇于借鉴,富于创造性。他们打破了单线勾勒或黑白素描式等传统格式,在画法、构图、处理时空关系、塑造形象、刻画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并有新的突破。连环画的形式风格空前丰富,艺术质量不断提高,在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如,陈宜明等集体创作的《伤痕》,尤劲东的《人到中年》等首先刊载在《连环画报》等期刊上,世人关注的焦点一下转向了连环画这片热土,《连环画报》的发行量在当时一度达到120万册,跻身全国十家超百万期刊之一。这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有贺友直的《白光》、费声福的《三个法庭》、白敬周的《最后一课》等。全国共出版连环画2100种。随着社会上武打片票房率的升高,武打连环画持续升温,从《偷拳》直至《霍元甲》,使出版社成了盈利大户。新闻出版署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进行了四次连环画评奖,设绘画奖、脚本奖、套书奖、封面奖等,极大地激发了连环画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这一时期出版的连环画内容也很丰富;有中外名着、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革命斗争故事、武打故事等多种题材;形式多样,绘制手法更是层出不穷,使画面形神兼备,更具艺术效果。据有关资料,当时出版的连环画经常以每年七、八亿册之巨发行于全国,其出版数量之多,始终是占据我国图书出版总量(除教科书以外)的绝大多数。在庆祝建国35周年之际举办的全国第五届美展上,连环画艺术创作的获奖比例也是各类画种中最高的一种,共获23枚奖章,占全部奖章的11%,其中金质奖章4枚,占全部金质奖章的21%。

1979年,天津市首先成立了连环画研究会,1980年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即告成立,之后相继成立了各省市的连环画研究会;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连环画年画系;全国性的连环画理论丛刊《连环画论丛》于1980年8月创刊,连环画艺术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国连环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作用,1982年1月在意大利普拉托、罗马,5月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中国连环画展览。1984年6月中国连环画参加在瑞士举行的第1届国际连环画节,获特别荣誉奖杯。中国连环画册和报刊有多种被译成外文在国外发行。总之,这个时期的连环画艺术创作已经发挥出巨大的宣传教育作用,显示出了其强大的渗透力,这是连环画艺术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它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

1.5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国连环画的衰落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64开本的中国传统连环画已经基本上从书店柜台上消失,一些老版连环画进入了旧书市场,成了收藏家猎取的对象。面临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播在新生代青少年间的“断裂”,以及通过这种形式来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的精神食粮的“断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5.1境外卡通如潮水般涌入国门

借电视动画片在中国的热播,表现形式生动的国外卡通连环画以每年亿册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如美国的《米老鼠与唐老鸭》和《超人》、日本的《机器猫》和《怪物太郎》等。据估计,1994年日本动漫画在中国连环画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0%以上。国外卡通与中国连环画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国外卡通大多是独创故事,注重新鲜、新奇,富于刺激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中国传统连环画基本上是改编现成作品,甚至是同一题材一画再画,缺乏新意,选题几十年不变,强调宣传教育,强调作品的严肃性,缺少娱乐性。以儿童作品为例,题材大多为成语、寓言、民间传说,科幻题材较少。在传播知识的功能上,大多是反映历史和科技人物传记,没在经营管理、科学知识、生活知识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在绘画形式上,国外卡通漫画从不同角度绘出人物动态,而且构图多变化,注重多维空间、多点透视、多角度,有的采用夸张、突出画法,充分利用画框变化的自由性,最大化地吸收了现代影视技巧,增强了画面的叙述性,并采用先进的工具和计算机技术而产生的丰富的表现力、可印刷性和高效性等,并以公司化形式进行创作,产量惊人。而传统连环画画面静止,一般在二维空间平面上展开故事,即使有纵深感,也严格遵守透视原则,一丝不苟地布置前后左右、背景与人物的关系,舞台性很强。如表现一颗炮弹的发射,传统连环画大都采用平面横向式地运动,而卡通画,会采用空间纵向式,也就是将线的角度由平行转向垂直,这样在视觉上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力,炮弹就会有朝你扑面呼啸而来的感觉。

1.5.2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影视、网络、多媒体的兴起极大地冲击了连环画图书市场。

现代卡通紧紧抓住了时代的变化,很快从单纯的印刷型形式,发展到以影视媒介为依托的卡通片。新媒体的不断扩展,带动了现代卡通的广泛传播,企业投资者纷纷开发卡通作品的相关产品,如今街上青少年的服饰、饰品、小学生的书包文具加菲猫令你眼花缭乱,以至于形成了今天卡通书——卡通片——游戏——周边产品的卡通产业体系,也促进了现代卡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卡通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是在卡通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那些不断产生的卡通形象: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希瑞公主、机器猫、圣斗士、一休哥、蝙蝠侠、七龙珠、狮子王等,相比之下传统连环画中的高玉宝、月牙儿、白毛女、七仙女等形象对他们而言,就显得陌生、苍白和遥远。

1.5.3质量下降

一些连环画作者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绘制了不少低劣的文不精,图不细,绘画粗劣,画面模糊的“跑马书”充斥市场。作品粗制滥造,缺乏艺术性,大倒读者的胃口。

1.5.4出版成本上涨

出版社追求高利润,不愿再出版定价低廉的连环画,而连环画稿酬又偏低,画家不屑为之。

2、连环画的收藏价值

由于连环画在市场上的日渐稀少,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人开始将其列入收藏品之列,成为瓷器、书画、钱币、邮票之后的第五大收藏热点,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连环画艺术的价值得到收藏界的认可,它的绘画价值和社会、文化以及史料方面的价值得到肯定。收藏者认为,连环画是时代流行物,是高尚的文化。它把历史精缩在一幅幅小小的图面里,加上经典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一个灿烂的文化遗产。收藏它本身就是积蓄财富的过程,是比较高雅的收藏。行家们认为,连环画的价值在今后若干年后也许会大大超过邮票、名画。他们推测,未来几年,连环画将成为国家文化的宝贵财产。近年来,北京、上海、济南、天津等地的连环画收藏及交易十分活跃,北京首次举办的全国连环画交易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者和爱好者最保守的估计有10万以上,交易连环画一直持续了85天。仅2006年前四个月,全国就有天津、广州、沈阳、烟台等城市分别举办了5次连环画交易会,北京是第6个举办连环画交易会的城市。

连环画的发展和辉煌,在中国美术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文革”当中被大批烧毁,不少人看完就弃之、毁之,给研究工作和史料保存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它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更有价值了。连环画作为一种收藏品,升值潜力一直被收藏界的行家看好。在1966年以前的老版连环画中,许多连环画出自国内着名的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了解,一套15本的《东周列国》连环画,市场价卖到5万元;家喻户晓的《鸡毛信》上下两册,目前市场价最高达4万元,还几乎见不到;一套建国初三民版的《红楼梦》,市场价估计至少也得13万元左右。这些价格只是业内人士的估计,如果拿到拍卖公司进行拍卖,其价格则难以估算。连环画中许多是“文革”中的产物,内容和形式都带有强烈的“文革”色彩,也被收藏界看好。如《红色娘子军》起拍价100元,以510元落槌。据悉,“样板戏”(手绘本)系列已成为连环画中的“奇珍”,“八个样板戏”齐全,估价上千元,若是彩绘本则高达上万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收藏热推动下,老连环画的再版也热了起来。仅今年以来推出的就有上世纪20年代初世界书局首版的《连环画三国志》和50年代贺友直的《山乡巨变》、赵宏本的《桃花扇》等系列精品。然而这些再版的连环画价格上涨也很快。据了解,2002年再版的《小辫子哥和我》,当时的市场定价仅为6元,一般出售时还打个八折,而现在,仅仅4年时间已经升到了80元不过,近日某连藏论坛有藏家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连藏经过10余年的发展,可以说不管是人气还是价格都达到了高潮,下一步会如何,连友们议论纷纷,各持己见。但愿收藏热真能给中国传统连环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阿英。中国连环图画史话。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2.徐海鸥。中国连环画盛衰谈。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6)

3.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4.钟燕玲。中国传统连环画的兴与衰。图书馆建设,2004(1)

5.魏华。中国连环图画艺术研究综述。郑州轻工业学院院报,2005(3)

6.张弓,汪洋。动漫艺术教程。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3)

8.洪源。窒息的市场——中国连环画困境种种。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3)

9.吴伟忠。连环画拍卖青睐精品。南方日报,2004.09.20

上一篇下一篇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3]0513-D4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第海110202号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神州共享 京ICP备09053905号